星期四, 3月 26, 2009

滬尾砲台
=======================================================
剛從淡水騎了回家,這次去了"人煙稀少"的滬尾砲台(比起萬頭鑽動的淡水老街),其歷史背景與來自合肥的劉銘傳密不可分.比起臺南有好幾尊大砲的億載金城少了些殺伐,多了些人文懷舊...先來這再去紅毛城會比較能體會這些前清的陳跡.
******************************************************
滬尾砲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

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峻。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

劉銘傳因防禦台灣有功而成為民族英雄。這場戰爭亦使清廷感受到台灣在國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光緒十二年(1886年)九月五日,宣佈台灣建省,劉銘傳因戰功被任命為首任台灣巡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