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5月 09, 2012

在台北星巴克遇见S.H.E.

========================
正经的说, 这一家位于台北市民权东路上的星巴克是一间没有休闲气氛的都会型星巴克.  

连带它引领风骚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让一个纯粹喝一两杯研磨咖啡的地方像极了电视广告片段里一个充满目的性与计划性的场景.

也可以这样描述, 就算是店头正在播放Tony Bennett 那一类松弛肌肉的爵士标准曲, 你会有"马上起身迫不及待去完成一件什么任务"的心情.

感觉上每个来这里落坐的客人都是来这家咖啡店"上班"的.

梳装整齐的头发, 男士们打着银灰色的领带, 素色的夏季衬衫搭配深色西装裤或牛仔裤, 足下蹬着可反射灯光的皮鞋.

几乎都戴着同一个脸谱的眼镜. 深色塑料镜架, 不夸大, 中规中矩的sales type. 胡须如停车场的草平修剪一样整齐. 

女士们清一色的穿着裤装或是竖领的连身套装, 容量大的可塞进睡袋的大肩包.

最统一的特徴是每个人在咖啡杯旁都放着的笔电. 是传统式的折叠型笔电. 

跟在大陆(无锡四家我经常停泊的)星巴克所看到以手机勤快的收发短讯, 以iPad平板电脑一会立起一会打平的玩电动, 流览网页, 看照片的景象截然不同.

而且似乎是相约好所以三三俩俩坐在一起讨论事情的情绪非常高昂, 以吵闹程度而言绝对可排名在前三名的星巴克门市.

我这才恍然大悟, 星巴克本就是针对银行行员, 证券公司,  保险员, 业务员为市场而崛起的"边喝咖啡, 边敲定公事"的一种利基场所呀.

像我这个穿着圆领杉, 长到膝盖的短裤, 脚下踩着一双红色休闲越野鞋的人简直是异类.

我照了几张相片, 在吧台的高脚椅坐着喝手里的去冰拿铁. 

一整块厚实的台湾楠木做成的L型咖啡吧台还是这辈子第一次在印象中每家装潢摆设都雷同的星巴克看到.

"楠木喲, 那很珍贵呀. 在中国是古代皇室御用的木材." 在我面前忙着煮咖啡的女店员有点喘着气的介绍着这一间与众不同的星巴克时我回应着.

女店员其实已经够忙了. 

不知怎么回事, 这间民权店已坐定的客人不怎么走, 所以后面进来的客人绕了一圈后耸耸肩只好选择外带.

"你的相机看起来很好哟." 女店员看着我搁在楠木桌上的Sony A900时开了口.

像是免费的导览, 她为我大致介绍这一家标榜"绿建筑"概念的星巴克. 期间她煮好了6杯各式咖啡, 烤了3个三明治, 两个乳洛蛋糕. 以及三杯热开水, 一个外带纸袋.

雨水回收系统可将雨水用来浇灌花草, 以及门市地板的清洁.

回收再生的H型钢梁.

据称设计师亲手制成的四盏瓦楞纸灯罩, 与光电感应式灯具.

可自动偵测空气干净与否的空调系统.

由于全面采用省水水龙头, 因此上厕所后洗手时间拉长了.

在正中央保留有一个8坪大, 以5米高落地窗区划的露天座位区, 整间门市的光线比其它星巴克充足许多,  电费因种种措施节约30%.
大量以天然竹片包覆所有的厕所木门, 侧墙与柜台前的长桌, 以及台湾楠木拼成的16人大长桌与L型吧台. 积极的在冷调的钢铁与玻璃窗之间无间隙的混入如拿铁般暖和的元素.

在不对外开窗的壁面采用价昂, 吸水与排水性著称, 号称会呼吸的"清水模"墙壁. 并以温暖且融入店内原木材质的木纹线条处理.
总体而言, 虽是贩卖咖啡与糕点不到100坪一层楼建物, 在舒适与节能环保上达到完美平衡的境界. 

假如真得挑出个缺点, 就是客人一坐下来便赖着不走. 还有就是环境真的很吵杂, 音乐几乎无法听进耳朵里, 所以前一天才入手的村上春树2012新书"杂文集"才翻了三页又阖上. 简直是进到一个专卖白酒蛤蜊意大利面与炸薯条的食肆以刀叉用餐的手忙脚乱感觉的地方.

所以连S.H.E中刚结婚的Ella, 与头发染成桔子色的Hebe在星期三的下午3点35分时想要这间星巴克找一个4人座的机会也没有. 她们像邻家女孩发育不良的瘦弱身形在店前店后晃了一下便悻悻然的离开了.

2/3的S.H.E才一走, 在16人台湾楠木大长桌两头开会的上班族像是被点燃的火种一样, 交谈的音量陡地提高了8度.















星期一, 5月 07, 2012

台北一隅--像离开旧爱的那一种情绪的建筑物


=============================
身为被日本统治50年的一个海上殖民地与南进太平洋战略部署的补给基地, 属于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台北市在1930年前后正兴起一阵令岛民五味杂陈的飞腾建设与繁忙的进出口贸易.

台湾丰富的自然资源, 包刮糖产, 鸦片, 樟脑, 儈木与秋葵, 茶叶, 甚至是年轻壮丁被源源不断的输往大陆, 日本与南洋, 为兴起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关东军消耗御用.

尤其是台灣糖業變成日本資本傾注開發的首要對象. 隨著糖業的出口一路走上發達,在1939年时达到以下规模.

蔗農十四萬六千餘戶,佔全農家戶數的30%,等于台灣總戶口15%.
新式製糖廠共有四十九座.
產糖量達一百四十萬公噸,等于日本領台當初產量的五十倍.
產糖總值一億九千萬圓,佔工業總生產的四十八%.

被盟军远东区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免除一切二战罪行的裕仁天皇于登基3年前的1923年还出访过台湾.

这些具备浓厚欧洲古典元素的日据时代的殖民印记在1900~1933年所用来做为官署办公室, 殖产兴业的展馆被保留下来到今天.

像离开旧爱的那一种情绪的建筑物,只敢叨念着旧,却迟钝到不愿回首.

会从心中默默升起一阵"为什么非得要走到这步田地"的感慨.

建筑美则美矣,不仅壮观且气度惊人.但隐匿于华丽繁复建筑背面的是令人嫌恶的动机与卑劣的人性.












星期一, 7月 27, 2009

最快的, 最慢的, 以及第101次的陽明山國家公園


============================
一直覺得有必要(或義務)為這個距離台北市最近的國家公園寫篇短文.

早在國高中的80年代, 因為地處交通極為不便的南部, 光是搭一種叫做”觀光號”的特快火車, 也需至少9~10小時才能從台南北上到台北. 若是預算的關係要降級搭”對號快”, 那真的是非常折磨體力與耐心的一件苦差事啦. 三餐都要在座位上吃了(你有座位的話), 搞不好連消夜也得在火車上解決.

印象中這種像內湖木柵捷運線每站都停的”快車”, 真是無以名狀的慢吶. 你就像安裝在火車頂的日晷儀看著太陽由右手側(正東方)升起, 再從你頭頂上蝸牛一樣緩慢西移. 甚至慢到讓你以為它忘記要移動似的. 終於, 依依不捨地在左手邊(西方)沉入地平線.

猛然一看車剛停靠在一個叫”苑裡”你這一輩子沒聽過的小站.

外頭漆黑一片. 這”苑裡”站像是從地球內剛接生出來的私生子, 完完全全無人聞問. 只有遠遠的角落躺著一隻毛色幾近變黃的黑狗抬頭望你一眼, 被汽笛聲吵醒的樣子. (其實也不是看你啦, 因為坐火車實在太難捱了)

(苑裡鎮,位於台灣苗栗縣的濱海的鎮, 位於苗栗縣西南. 本鎮地名源自於平埔原住民宛裡社. 至2009年六月止, 共有人口48,991人.)

”對號快”到台北車站時已離出發時刻14小時了. 真是累人吶!.

對我们出生生長在南台灣的小孩, 到台北一趟 (不管是上學, 工作, 玩樂, 購物, 還是搬家…whatever)就好比要我们現在飛一趟南美洲的阿根廷一樣遙遠及新鮮.

“喔! 去台北呀, 是電影及小說裡少男少女編織的夢. 也一直是Cliff若有似無, 隱隱有聲的想法.

“陽明山”就代表台北, 只因它是我唯一叫得出名號的風景勝地.

“陽明山”的花鐘噴泉, “陽明山”的杜鵑花, “陽明山”的溫泉與地熱. 還有“陽明山”上那個政治永遠正確的中山樓.

中山樓是前國民大會代表開會之所在地, 上個月竟成為F4中脾氣最直的言承旭的歌友會會場, 聽說擠進爆滿溢出的3000多名中外粉絲. 哈! 真是巧合到只能偷笑. “永遠政治正確的耄耄國大代表”或”言承旭的千萬死忠粉絲” 分屬代表那個時代的”偶像崇拜”現象.

對呀, 去了台北, 沒上陽明山走春爬山就像每年10月10日國慶日沒呼”蔣總統萬歲萬歲萬萬歲”一樣罪不可赦. 是極度的政治不正確哩.

當時一部國產機車很出名的廣告就以輕鬆騎上陽明山為產品性能的訴求. “四檔直上陽明山.” 事實上, 到2009的今天為止還沒有一部以四檔飆上陽明山的手排國產或進口機車被製造出來! 陽明山的坡度遠比它有花有水的溫婉錯覺要強悍200倍.

Cliff要上陽明山.

不管方法, 不管快慢. 要上陽明山.

1985年, 歷經三年的規劃, 佔地11,455公頃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了. 自此陽明山國家公園已遠超過當時 ”四檔直上陽明山” 的花鐘噴泉杜鵑花公園.

除了它物種繁複的1200種植物, 18種哺乳動物, 110種鳥類, 21種兩棲類, 40多種爬蟲類, 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一項Cliff認為最難得的世界之最.

它是一個距離其首都城市最近的國家公園.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國立或國家公園離首都那麼近的. 多近? 陽明山國家公園入口的遊客中心離Cliff家(約是台北市偏北的區域)只有12公里. 開車20分鐘不到.

因地利上的方便, 每天不知有多少徒步的登山客, 機車騎士, 搭大小巴士的, 開車族, 或是我這類的拜客族, 動不動就像去巷子口的7-Eleven買蘋果日報一樣往陽明山國家公園裡頭跑.

開頭所說的”第101次的陽明山國家公園” 實際上也沒有那麼多啦, 但真要認真統計Cliff應該上來30次跑不掉!

我是如此迷戀陽明山, 當初決定買下這大直房子的其中一項關鍵原因, 就是它距離”我的最愛--陽明山”太近了呀.

前不久, 為測量家裡到小油坑旁停車場的距離, 開著VW Golf GT以30分鐘創下本人最快速度.

但最令人懷念的則是婚前騎機車載著太太上陽明山約會的那段歲月. 雖然太太一直抱怨空氣太糟, 夏天太熱, 冬天好冷, 戴安全帽把頭髮壓到變型等等. 但那種毫不做作的零距離擁擠與無聲風聲雨聲勝過一切的機車陽明山之旅, 真值得懷念呦.

那台經常被我以二檔操到口吐黑沫當機的Suzuki雷霆125, 伴著我倆直到1993年年初前往USA攻讀MBA才從我们的世界任完鞠躬下台. 1996年回臺後曾試著尋回這個老夥伴, 但事與願違, 只得前往警察局報案失竊, 永遠註銷它曾經風光忙碌的存在.

自此買了四輪轎車, 再也沒有”二檔三檔四檔手忙腳亂直上陽明山”呀.

今日, 2009年7月27日, 花了1小時25分鐘來印證陽明山坡度的不易相處. 憑全手動27速的GIANT XTC A0自行車, 騎上海拔805公尺的小油坑旁停車場. 它位於陽金公路最高點, 離家約莫18公里遠.

是有始以來最慢的一次. 但也是最讓我放鬆的一次.

攸閒地在週一關閉的林語堂書院小停五分鐘, 照相喝口水.

20分鐘後, 在文化大學前的7-Eleven停車補給, 為路人甲路人乙留下到此一遊的歷史鏡頭.

再經過30分鐘, 到達陽明山國家公園入口處的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及所有其他園內設施如慣例在每週一均不開放, 所以這天理論上你會碰上最少上山的遊客囉. 但有人喜歡人擠人的成就感來滿足, 就不在此討論了) 將自然代謝到尿液中的乳酸趕快排掉, 席地坐在關著的玻璃門前, 望著天上逛大街的白雲, 喝飽水準備最後階段的衝刺.

小油坑前的吊橋仍舊未完工, 無礙遠眺那在日據時期就成為台灣蓬萊米育成中心的竹子湖.

比預期要輕鬆的努力與腰腿的鍛鍊, 我騎到了來過不記得多少次的小油坑停車場.

心裡有一個強烈而真實的像被打開的什麼.

同樣是爬坡上山, 為什麼騎一趟"
6公里的風櫃嘴乳酸地獄之旅 http://redgolf4me.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22.html 與3倍距離的”陽明山小油坑”會有那麼巨大的差異呢? 應該, 或至少, 都會有某種程度的膽小退縮: ” 嘿! 好累呦. 不要再那麼自虐騎單車了吧.”

前者會讓你溶入一種千絲萬縷都埋身在”奧林匹克式競技般的殘酷與冷靜”. 是那種接近”只論輸贏, 非王即寇”的極端情緒, 像兇猛的非洲火蟻不斷地不斷地咬噬著你的全身筋骨與神經. 你只能痛苦卻認命地往前踩.

而18公里的陽明山之行, 卻完全聞不到殺伐與血腥. 彷彿在週五的微風午後, 吹著口哨輕鬆寫意走在長長的淡水老街的感覺.

好奇怪呦. 今天也流了一身的汗耶, 也會像口渴的河馬張大口呼吸, 也好幾次瀕臨抽筋吶. 以及那像紫外線一樣無孔不入的乳酸累積. 但, 想贏想破記錄的好勝心就像山陵上掠過的流雲沒有重量.

沒有重量.

還是, 那充滿回憶的地方本就該為了回憶而緩慢流動著. 所以需要獎勵與歌頌的不是那些最快的或那些花最少時間的.

有天, 我们都需要學會”慢慢的生活”這個人生觀呢.

今天, 或者在某一個未來.

星期三, 7月 01, 2009

自來水博物館

===============================
自來水博物館 simple facts:

位於臺北市公館地區,一棟巴洛克歐式風情建築,宛如置身於歐州國度裡,自來水博物館原為臺北水源地唧筒式,建於1908年,於民國82年經內政部列為3級古蹟。當初在規劃自來水博物館時,想不到意外成為婚紗攝影熱門的取景點,電視咖啡廣告似曾相似場景,吸引無數遊客造訪。

===============================
今天又是白雲主宰天空的一日, 夠熱; 但天老爺遲遲下不了決定是下雨趕人, 還是送我一個big blue sky.

祂就那麼彆扭的杵在那裡...索性集中鏡頭焦點在博物館外多如家具展覽會清倉拍賣品的 Ionic 柱, 柱頭, 牆上的浮凸雕飾; 拱型窗.

一對對婚紗外拍的新人; 老師前後押著, 帶隊參觀的小學生群; 散客如我的也不少; 還有大概是偶像劇的外景搭起軌道和攝影機準備錄影的人們....

古希臘柱式-解釋:

希臘的廟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額枋、簷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確定了廟宇的外貌。希臘建築在長期的推敲改進中穩定了一整套做法後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各有自己強烈的特色

愛奧尼(Ionic)柱式

産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特點是比例較細長,開間較寬,柱頭有精巧如圓形渦卷、柱身帶有小圓面的凹槽,柱礎爲複雜組合而有彈性,柱身收分不明顯,簷部較薄,使用多種複合線腳。總體上風格秀美、華麗,具有女性的體態與性格

最後這句話寫得很值得玩味!

分享囉


































星期四, 6月 25, 2009



石門風電廠一號風車與35歲的林志玲
============================
淡金公路除了海天一線的美景之外, 最吸引我注目的是位在石門臨海的山丘上六座巨大的風力發電風車.

身高超過68米, 它47米直徑的白色扇葉像是中古時代的騎士揮向倉穹的寶劍, 敵人進攻地愈猛烈, 它便舞動地愈勇敢愈瘋狂. 額定轉速: 28.5 RPM!

有時候, 又像是已屆齡除役的螺旋槳飛機, 被動地消極地轉動著; 且極不人道地安在堅固無比的鋼筋水泥腳鐐, 只能無語望著天邊的一朵朵自由遊盪的雲朵.

6/25是第一次造訪這座僅開放一號機供民眾參觀的石門風力電廠.

當天一號機顯示的風速僅有4.5米/秒. 全部六台風機應在風速7米/秒的設計風速時產出660 KW的風能.

監控面板上的當日發電量如剛開業的乞丐腳前的施捨聊聊可數的2KW而已. 天很悶熱, 幾近無風的海邊夏日.

風車像極了動物園內一直打著呵欠昏睡的非洲公獅子, 一副被去勢後的無所作為. 遊客也被迫感染這種無奈氛圍.

查了些台灣風力發電的歷史及這風車的叫 Vestas的丹麥製造商.

Vestas是全球最大的風力機組供應商之一, 是一家設計、製造、銷售、架設和服務的風力發電機公司. 開始在1979年生產風力發電機組, 目前已有全球60個國家安裝維塔斯的風力發電機在, 員工超過15000人, 總部設在丹麥Peder Hansen. 截至2007年, 它佔有風力發電市場23%, 是世界第一位.

Vestas 2000年取得台灣經濟部第一期”風力示範推廣計畫”, 由台朔重工承包全國第一座”麥寮風力發電示範系統”風機訂單以來, 積極在台灣推動風力發電案. 截至目前為止, 已獲包括台電風力發電第二期計畫的三個標案, 漢翔航空標得的雲林麥寮15座, 林口和四湖 20座, 共計58座2000KW機組, 共11.6萬KW. 若加上早期得標的標案, Vestas已在台灣有70座風力機的市佔.

(插播新聞一則: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立委揭露, 漢翔到2007年底累計虧損49億元,卻投入無相關工程經驗的風力發電工程, 且採購程序涉嫌違法. 全案16.67億元必須事先送董事會核議, 但卻先標才送董事會決議. 本案還違反780工作天的交貨日期,又碰上歐元升值, 估計違約金和機組價格虧損至少4.5億元.)

不過台灣所有風電機組全部設立在陸地上(ON SHORE), 沒有離岸風力機(OFF SHORE). 台灣海峽是世界公認絕佳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前三名, 尤其台灣西岸水深不深, 風力奇佳, 海上發電潛力巨大.

我想起蘭嶼燈塔的風實在太大了, 大到不敢再次領教. 6/4那天騎機車上去, 停妥的125CC重機車像被泰森般左右重拳連擊, 三秒不到就倒地投降; 還有第一天登陸的男生的近視眼鏡就這樣 ”唉喲一聲”被刮下山, 無影無蹤了. 蘭嶼的發電潛力我相信也同樣巨大.

日據時總督府國土局電力課的吉田統五在1942年12月的《台灣電氣協會會報》寫了一篇「風力發電と台灣」, 這是研究早期台灣發展風力發電的寶貴資料, 現藏於日本北海道大學圖書館. 在篇尾抄錄德美的風力發電裝置, 德國有20KW小風力, 但有大風力發電所1000至10000KW之想法. 美國在1941年開始運轉1100KW.

在美國風電商轉的33年後, 台灣才著手開發這種成本低廉的火力及水力的替代能源.1974年, 倒也不算多久前的事嘛.

這年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誕生於台北市.

美國有位公認最沒人緣, 但口才比柯林頓要好上100倍的總統尼克森於8月8日父親節因”水門案”醜聞下台, 轟動全世界.

幸好為老美扳回一城的是, 黑幫史詩電影”教父II”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個大獎. 似乎是政治最混濁黑暗的一刻, 電影藝術會以賭, 詐, 燒, 殺這類讓觀眾脫離枯燥無力的現實面的電影潮流來回應.

同年的6月, 在澎湖台灣第一部50KW自製風機安裝完工並開始發電. 依據《台電二十年》p55上如此描述 ”修理廠自行設計製造並安裝完成之澎湖風力發電機”. 這部原型機稱為先導型, 可惜失敗了, 後來與所有風車一樣成為觀光景點.

如果第一部50KW風機能設計製造安裝, 並量產發電成功, 那35年後的現在, 也是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35歲的今天, 就不會發生像漢翔這樣浪廢辛苦納稅人的錢的事了. Vestas的 Logo也會從我们台灣所有的68米天際線上消失.

都只是如果而已啦.






















三顧石門洋荳子
=============================
是第三次到洋荳子拍照了.

第一次.

進去點了煎餅及一大杯的"卡布奇諾". 記得, 大約坐了30分鐘就離開.

店門外拍照, 很不幸就像寒冬時18:00的火鍋店門口, 人車寵物不寵物擁擠不堪. 除了逃逸出門窗的咖啡香還可讓人憶起是餐廳外, 所有有趣的外觀及線條已全部被效率良好的搬家公司打包一樣都看不到了. 就匆匆照了幾張實在沒什麼fu的傻瓜照, 開車走人.

第二次.

想一石兩鳥. 趁週末的黃昏夕陽為餐廳披掛迷人的外紗, 好好取景留念.

美好的計劃還是被潮來潮往的食客與像我一般的好"攝"之徒徹頭徹尾的打上句號加驚歎號...那天空手回到家已近晚上十點!

這次就衝著它剛開門. 是的, 就賭它今天一開門!

早上10:30, 我憑著"人已下馬, 寶劍已出鞘, 不見血不回"的堅強決心, 精神飽滿得拍了30分鐘.

下午整理編輯照片, 比對第一次所照的, 對攝影是"減的藝術"這一句話愈來愈認同, 且不自覺鼓掌叫好起來.

像陰與陽, 南極與北極對立般, 繪畫是"加的藝術".

畫家從一張白紙出發, 一筆一筆, 一劃一劃, 將紅的綠的藍的靛的金的銀的顏料像肌理與皮膚一樣順著筆毛附庸在骨架上. 逐漸地擴大面積與厚度, 最終佔領整張畫紙.

"加的藝術" 就是由少變多, 由簡趨豐, 由單調變複雜... 畫家的想像力全程在指揮主導這個"加"的過程.

他或她靠眼睛觀察的能力, 僅在初始階段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或起始劑產生類似觸媒的作用.

攝影者, (面對著他有興趣的拍攝主體) , 好比是面對一張, 任何一個人, 從同樣的角度觀看, 都是200%相同的, 200%完工的風景畫. (或靜物畫)

他的挑戰與樂趣是反其道而行(反畫家的道理呀).

用一支"神奇的畫筆", 讓某一筆, 某一劃, 一些顏色, 一個清晰的圖騰, 或三張糢糊的笑臉, 或是一段吵雜擁擠的對話, 從這幅畫作中消失昇天.

這是個"御繁為簡", 重新聚焦的創作過程, 因為" Less is more".

就像一部令人回味的電影作品, 只能有一個掛頭牌的男主角和女主角. 而且, 兩個演員的戲份還是輕重不一樣.

主與從, 正與副都清楚落座了, 攝影者接下來才考慮光線, 角度, 時間等屬於影響技術層面的問題.

Less is more.

東西少放些, 你要表達的張力與戲劇性反可大些.

今天寫短些, 先打住.















星期二, 6月 23, 2009



台北故事館
============================
一九一四年,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在台北圓山基隆河畔,建造了這一棟歐式風格的別莊,作為招待台灣士紳、特殊政要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

為了興建此別莊,特地委由荷屬東印度公司繪製設計圖,再交由英國建築師負責建造.

2003年由陳國慈律師個人認養贊助, 以每年七百萬捐助, 成立台北故事館,成為一處以推廣台灣生活文化和古蹟再利用理念的迷你型博物館.

一樓以磚作承重牆, 二樓為木結構, 屋頂為急斜式, 採用銅瓦鋪成. 入口設半圓形拱廊, 四根高聳的希臘式廊柱承托二樓橢圓形陽台, 中央凸出尖塔. 利用曲線, 水平木條構成二樓牆外樹枝狀優美的所謂露木結構(half timber), 這就是典型的
英國都鐸式建築.

都鐸式建築源自於中世紀的英國, 中世紀的歐洲並不平靜, 黑死病盛行, 戰亂頻仍, 再加上教廷的式微貪婪及腐敗,使得一些有錢的仕紳原來將錢貢獻給教堂,開始轉向自己,奉行享樂主義. 其特色就是巧妙的融合了
哥德式建築及文藝復興建築的特色.

哥德式建築講究氣勢的排場,形式複雜起伏, 挑高的拱門, 拔高的塔樓, 多有雉堞,及繁複的雕刻.

文藝復興建築則強調對稱的和諧, 及柱式的搭配; 其構圖中堅突出, 兩旁對稱. 都鐸式建築在細部上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樣式影響, 這個牆身上的變體新藝術拱形窗在臺灣現存古蹟中十分罕見,彌足珍貴.

此次在外部花園就上述的各式各樣的拱形窗取景, 內部是不准許拍照, 因為正在做雲門舞集展.

若無導覽的話, 建議做足功課再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