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6, 2010
星期二, 1月 05, 2010





星期二, 11月 10, 2009
遇見仁波切
=====================================
今天騎完中社的7公里例行性的腿腰訓練後, 於天色已暗的五點鐘走進大門時在B棟電梯旁遇見了一位披著紅黃袈裟的喇嘛. 他正陪同四名信眾打扮的老婦人走出大門.
那是一位仁波切喔.
聽說位階很高, 是達賴喇嘛的左右手呢. 值班的物業先生這麼介紹他.
老早就知道有幾位來自西藏的喇嘛在本社區被高貴的供奉著, 今日竟讓我見了最高級的這位. 我望著他巨大的背影, 心想著這喇嘛的袈裟跟咱物業管理公司的制服有夏冬之分吗?
應該有吧.
上個月, 等我從西藏騎車回來時物業人員不管早班晚班還是主任級已全數換上英挺帥氣類似三宅一生的黑色系長袖制服了. 喇嘛從小吃糌粑, 啃滿山野放不打抗生素的羊肉雞肉牦牛肉, 喝又油又濃的酥油茶, 台灣這種濕暖氣候根本不需要這些長袍與什麼冬衣吧.
所有駐台的喇嘛們或許最不習慣的還是低海拔地區氧含量太豐富因而產生”醉氧現象”的”低原反應”吧.
這次我們川藏單車挑戰團被可怕而陌生的高原反應搞得每個人頭疼得要跳崖自盡. 連從小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荷蘭佬K君在前三天每上4,000米的海拔都呈現半休克的夢囈現象. 一邊雙手合十向他的上帝懺悔, 一邊拿著救急的氧氣瓶當礦泉水一罐一罐的猛喝. 其他台灣團員紛紛頭裂感覺噁心沒食慾, 上吐下瀉的比比皆是.
這位身高比我略高, 壯如牦牛的仁波切一點也沒有我們這些漢族初登青藏高原的那副可憐窩囊樣. 住在咱社區的大坪數公寓裡, 又有虔誠的信徒供奉著食衣住行.
他跨著比旁人大上整整20公分的大步離去之前與我交換了禮貌的眼神, 那時我正牽著單車與物業先生聊著他之前的公司幫中視拍攝山野探險單元的事情.
他是Cliff這輩子所碰到的第一位仁波切喇嘛. 不是在中國西藏或布達拉宮, 大昭寺耶, 而是在今天的自家的樓下.
若說是種隱喻, 我也蠻同意的.
前往西藏旅行前, 太太一反常態的拼命看Channel 5 CNN的所有新聞節目, 而且口裡常常複誦著播報員的口白. 她說她有機會碰上李察吉爾呢所以趕快練練英文聽力與口語.
就在明年元月初, 她說.
這位對40熟女有著致命吸引力的美國過氣演員(從太太不尋常的興奮與焦躁得知他仍具有魅力)明年初預計飛來台灣宣傳一部改編自日本一條忠狗的真實故事的電影. 李察吉爾篤信藏傳密宗佛教, 私下與達賴喇嘛交好, 這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事情.
大概是電影公司的宣傳要在電影宣傳的空檔中安排一些貼近李察的密宗信仰的活動, 就輾轉地找到太太一位篤信密宗佛教的同事參與幫忙. 這位同事當然是女的, 而且與太太的興奮程度不相上下. 電腦桌面放的是一位精通五國語言年僅21歲的仁波切的相片. 想到通曉英文的太太或可幫忙翻譯等等就預約了太太明年初那段時間.
唉呀, 人家大明星一定會有翻譯陪同, 輪不到妳岀嘴吧. 我有點潑了太太冷水.
她可是理都不理我, 一副要把托福考到滿分那種架式有空就栽在CNN的新聞裡頭. 她總要知道當李察吉爾想吃鼎泰豐的小籠包時, 該如何點餐與聊台灣風土民情呀.
藏傳佛教與活佛轉世太艱深了, 放棄!. 太太如是說.
從此, 太太與女同事正做的三個美麗的夢是有步驟與優先等級的:
一, 見到李察吉爾. (我說有緣就會見面的, 就像我見著了這位仁波切一般.)
二, 拿到他的親筆簽名. 這點我幫她出了個好主意. 我幫她上網找達賴喇嘛獻哈達給李察吉爾的一張合照. 將它印出來交給李察簽名, 那一定令他開心又感恩.
三, 拿到李察吉爾的MSN. (這兩個女人實在太貪心了吧!!)
住在B棟七樓的仁波切與篤信藏傳密宗的李察吉爾對太太與對我來說, 是不是都是一種隱喻呀?
該好好寫這一篇拖欠兩週的川藏2,144公里單車大橫斷囉, 這是隱喻的背面吧.
像村上春樹的講法一樣, 當該沉澱的沉澱該浮起的浮起時就可開始寫遊記了.
寫了喲.
星期一, 10月 12, 2009




1967年的山寨黑膠唱片
=========================================
台南老家一直”收藏”了大約有四~五十張的老唱片, 這僅僅是歷經幾次搬家後仍然留下來的極少數.
國語的老歌專輯如鳳飛飛, 鄧麗君, 甚至青山, 姚蘇蓉的也有幾張. 更多數的是西洋流行樂的暢銷精選集. 不過, 說收藏也不太確切. 其實呢就像小時候玩過的破舊玩具一般, 堆在樓下布滿灰塵的陰暗角落, 就這麼一直在這種處於”幾乎遺忘”的狀態下悠悠晃晃地過了三四十個年頭.
直到今年2009的農曆年, Cliff將它們這群老傢伙挑選片況較佳的一部分出來, 用清水及雙手費事地一張張洗過之後, 在二樓的陽台的陰影下像酸菜乾一樣晾乾, 再為它們重新換穿上從誠品台南店買來的塑膠內套與外套.
這純粹是每年例行的年節大掃除屬於我工作那一部份的額外工作. 因為是坐在小板凳上像阿嬤在以木質洗衣板手洗衣服那種彎腰的吃力姿勢, 一個下午下來腰及兩肩脖子已經僵硬到說不出話了.
“舅~舅~, 你為什麼要洗這些唱片啊? 這些比CD大的東西好聽嗎?”
就讀高中的姪女不解的看著我與她的舅媽在本該悠閒輕鬆的大年初三下午搬出忙進, 最後還將中年男最寶貝的腰桿累得挺不直哩.
我笑了笑沒答腔.
這批殘存的老黑膠我沒把握在不用任何清潔液清洗的簡陋方式下能變得”如脫胎換骨般”每張都能正常的播放. 大小歲月刮痕, 不當或過度的使用與儲存環境的溫溼度所直接造成的跳針, 沙沙聲, 炒豆聲, 以及當時一點也不Hi-Fi的立體聲流行樂錄音水平, 都讓這些與Cliff年齡差不多年紀的”中年黑膠”無法在外觀上與美感上與成熟嫵媚的CD與正青春洋溢古靈精怪的Mp3網路音樂相提並論.
嘿! 二手黑膠像是中年男某種程度上的同義辭彙.
有不聒噪不輕浮的內斂低調風情. 常給人們帶來溫暖信任及類似沙漏一樣數著時光靜靜流動的感覺. 不再小心保養的話, 外貌與耐用程度會一天一天比你預期的速度更快地惡化下去. 對溫度濕度陽光與水變得更加敏感. 並在觸覺, 嗅覺與聽覺比起純粹的視覺有壓倒性的優勢的東西!
對很多音樂愛好者而言, 黑膠是一種協助回憶的媒介.
以我看著手上拿著的這一張”1967年冠軍倡暢銷歌曲”黑膠為例, 除了可聞到像陳年書櫃一打開逃逸而出的古樸的木頭香味 (其實就是黴斑灰塵與無害的黴味兒) 之外, 我會馬上在心裡做一個簡單的四擇運算後開始劈哩啪啦的想著事來…
“喔, 1967年我才幾歲呀? 那時應該還住在XXX吧. 朋友玩伴有那些人, 上的學校, 甚至暑假時發生的什麼事, 都一下子像烘乾完的衣服立刻蓬蓬鬆鬆色彩鮮艷的呈現眼前. 若是聽到你情竇初開年紀的流行歌曲, 那更會讓你手舞足蹈一刻也停不下來的耶.
由於原版進口黑膠價格高不可攀, 所以順理成章的國內壓片製造的所謂盜版唱片在當時應運而生. 為求暢銷好賣, 盜版公司通常是挑選西洋排行榜 (美國為大宗) 上的暢銷歌曲像炒大鍋菜一樣合成一張張精選集, 以每月一次的驚人速度鋪貨到名副其實的唱片行. 是那種看了會感動的只賣黑膠唱片及海報的唱片行呀.
即使是品質如此粗糙的盜版山寨黑膠, 在當時物資缺乏仰賴進口的60~70年代, 一張也要價20元新台幣. 問了老媽當年在小學執教的父親一個月的薪水僅600, 700元之間, 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國產奢侈品吶.
“智慧財產權”還在山姆大叔(母)的子宮裡消級無聊地等著受孕吧, 這張”1967年冠軍暢銷歌曲”還真值得Cliff為這輩子沒認真看過多少山寨黑膠的年輕人好好介紹一番.
唱片的正面全部是文字的彩色套版, 沒有插畫或任何一張歌星或山水景物的照片. 極簡到某種可以得獎的程度. 上頭不是國字就是英文字, 還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離譜錯字.
例如第五首歌印成”COUHTRY BOY”, 一看就知道應該是”COUNTRY BOY”才對. 第四首用極難辨識的綠底黑字寫著”THIS IS MY SOHS”是”THIS IS MY SONG”的typo(列印錯字). 不止這樣, 第八首”I GOT RNYTHM”很明顯的是”I GOT RHYTHM”的山寨錯誤. 就像唱安可曲一樣, 一路錯到第11條歌“DEIROIT OITY”. 這次是兩個字乾脆結夥一起錯, 正確的是”DETROIT CITY”. 第10首歌的”ALL OVER THE WORLD”打成”ALLOVER THE WORLD”.
這些只是英語部份的明顯錯誤, 英翻中的那塊只能以”慘不忍睹, 不知所云”形容. 名曲” DONNA DONNA”竟然翻譯成令人錯愕的”將被殺的小牛”?? 很煞風景耶! 演唱者 Joan Baez 瓊.拜亞是美國六十年代以來著名的抗議民謠歌手, 這首藉著待宰的小牛來謳歌珍貴的自由必須努力爭取, 因自由並不會憑空從天上就這麼掉下來.
這樣的唱片封面設計若不是英文程度極差的翻版人所設計的, 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這簡直就是某南投縣立國中英文段考洩露出來的”錯誤挑挑看單元”的試題嘛. 背面的英文歌詞像那個時代的垃圾車是從早到晚一路漏東漏西的不完整. 最右下角標上 $NT 20,00的字樣, 小數位數還保留到”分”這個幣值, 再再顯示當年的一塊錢多有價值呢. 價格上方寫著”唱片售出恕不退還”八個很諷刺的字樣.
更希奇的是沒有一張盜版唱片膽敢印上”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這八個字. 為什麼呀? 是一種”盜亦有道非常道”的自知之明嗎? 我從沒搞懂過.
聽著此張磨損嚴重的42歲高齡的山寨版黑膠唱片發出呻吟般沙啞不痛快的曲調, 扭曲的時空將我帶回那個非常遙遠的童年囉…
綜觀1967真是個廉價的時代啊. 為了享受尋樂賺錢這些目的, 一切只朝”廉價”看齊.
所有商品無一例外的, 跟這張誇張的什麼三重市東昇唱片發行的1967年冠軍暢銷歌曲唱片一樣, 充斥著將消費者當傻子的”唱片售出恕不退還”的山寨搶匪心態; 並無恥地以高價掠奪沒有選擇的可憐消費者. 無知消費者只能如Joan Baez所唱的”Donna Donna”中待宰的小牛一樣默默地羨慕著天上自由遨翔的老鷹…
42年後的2009, 台灣所有惡劣的山寨版黑膠都消失了. 這畢竟是件值得我们驕傲的事情, 因為無理由無止境的廉價終於被剛睡醒的消費者意識唾棄了. 台灣努力認真的製造業終於打響了”台灣精品”名號的同時, 島內竟然連一家黑膠製造工廠也不剩了. 這點Cliff倒也看得開.
黑膠這玩意兒, 數大就不美了.
就這樣維持小小的使用與購買不方便, 小小的刮傷暇疵與爆竹聲, 小小的流行與受歡迎就好了. 不需像iPod那麼高調呀. 就好像是一個中年男突然大受歡迎很可能導致高血壓或更嚴重的腦中風呀. 不妥不妥.
嗯, 或許這張令人搖頭的盜版1967年冠軍暢銷歌曲唱片能像某些變體郵票 (也是離譜的被印刷廠印錯字或印得上下顛倒) 一樣在若干年後身價突然一飛沖天也說不定呢.
不過在它身價還維持在42年前的售價20元上下時, Cliff還是竭誠歡迎有興趣的人登門時別忘了鑑賞它一番吧, 畢竟人家可是1967年的老古董了.